北大才子被导师坑,曾送外卖、端盘子,蛰伏30年竟一举突破世纪数学难题

庾信平生最萧瑟
暮年诗赋动江关
...
在金庸小说中,有这么一位深藏不露的扫地老僧。
他身怀绝技,却大隐隐于市,在少林寺中默默扫地数十载。
扫地僧虽貌不惊人,但只要一出手则威震武林,秒杀各路高手。

而在数学界中,张益唐就是那位“横空出生”,却“横扫武林”的扫地僧。
他年近六旬,是某不知名大学,没有编制的临时代课讲师。
他没发过几篇专业论文,更是独立了于整个国际数学圈的“圈外人士”。

图:张益唐
然而,沉寂了几十年的他,只发了一篇论文便突破了世纪难题“孪生素数猜想”,一鸣惊人。
这一伟大成就,被发表于国际最权威数学期刊《数学年刊》上,使整个国际数学界为之沸腾。
许多国际一流数学家都表示:没想到有生之年,竟能看到这个问题被解决。

那时候,这位“成就堪比陈景润”却又半路杀出的“扫地僧”,可让许多科学版的媒体记者抓狂。
因为就算在网上进行地毯式地搜索,这个陌生名字的“料”还是少之又少。
如果不是北京大学及时发了份公告,称其为北大78届数学系校友,张益唐还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“民科”。

不过,在张益唐的信息慢慢补全后,这位新的数学传奇才开始真正颠覆我们的认知。
因为谁也没想到,这位成就非凡的北大才子,竟还有着如此坎坷落魄的前半生。
...
他半辈子漂泊海外,得不到世界认可,一直默默无闻。
此外,他还曾拿着数学博士学位,到餐馆做帮工、送外卖、当临时会计,也没有固定收入。
在最艰难的时候,他还试过把行李全搬到汽车上,过着流浪的生活。

1955年,张益唐出生于上海,母亲在机关工作,父亲则是电气工程系教授。
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。
在所有小朋友都在读图册的年纪,他就已经看完了40万字的《林海雪原》。
9岁时,在没有任何人教导情况下,他竟独自琢磨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。
这也是他觉得“最辉煌的事情”。

只可惜,张益唐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,全国学校纷纷停课,知青开始上山下乡。
在这10年里,张益唐经常偷偷躲起来,看着对“阶级斗争”完全无用的数学书。
1977年高考恢复后,他更是一马当先地参加了入学考试。
在匆忙的准备下,张益唐终于成为北大数学系“78级”学生。
那一年,他已经23岁。

在北大数学系里,他几乎是无人不知的才子。
就连平日最喜欢自吹自擂的同班同学王小东,都不得不承认“他是唯一一个,数学天分比我高的”。
在本科毕业后,张益唐继续留在北大读研,师从当时研究解析数论的导师潘承彪。

图:张益唐的研究所毕业照(靠前第二排,左数第二位)
时任校长丁石孙,当时可是非常看重张益唐,力荐他前往美国继续深造。
张益唐也不负众望,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,师从著名数学家莫宗坚。
然而,当很多人都以为他准备要出学术成果时。
这位北大才子却在读博期间陷入了低谷,一沉寂便是30年。

怀着远大的理想,读博期间,张益唐选择了世界著名难题“雅可比猜想”为论文题目。
雅可比猜想于1939年被提出,是代数几何领域中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。
因为牵连着许多棘手的问题,雅可比猜想也一直被誉为“灾难性问题”,不是最出色的代数几何专家都不愿涉足。
再加上张益唐的兴趣在更加纯粹的数论上,所以雅可比猜想对他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
但是出人意料的是,张益唐在读博的头两年,就得到了关于雅可比猜想的一些“结果”。
因为雅可比猜想无论在何时都是一个热门话题,当时许多专家都对他的证明十分感兴趣。
结果在多为数学家的审查下,悲剧发生了。

图:台湾数学家莫宗坚
张益唐的证明里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个已经发表的成果。
然而在排查下,专家们竟发现他导师的这个结果,其实是错误的。
毫无疑问,一步错,满盘皆落索,张益唐多年来的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。

不过,在数学界,研究成果到最后被证明错误,是家常便饭的事。
有的人甚至做了一辈子的成果最后还是被推翻。
张益唐当时还年轻,这都不算事儿。
但是最惨的是,此事一出也牵连到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些已发表成果。
从此,师生两人关系便变得微妙起来。

虽说张益唐未能解决雅可比猜想,但他的研究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。
所以在读博的最后一年(最多只能读7年),他还是顺利地拿下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。
但是因为师生关系不融洽,张益唐在毕业后,都没有拿到莫宗坚写的推荐信。

而且张益唐也是一根筋,极度追求完美,所以他的博士后论文也“因为自己不满意没有发表”。
即使有教授曾评论他作出的雅可比猜想证明是最好的一个,只是有一个细节未完全搞清。
但是张益唐硬是不干,称这是“一般的成果”,不屑于发表。

一没有推荐信,二是论文数寥寥无几,即使是在不太追求学术GDP的美国,张益唐还是处处碰壁。
别说是教职了,就是连最低保障的博士后岗位,他都无法获得。
此时,张益唐仿佛走投无路般,一个人在美国迷失了方向。

图:张益唐(左一)与北大校友
这时候,一直看重他的北大校长丁石孙,马上力邀他回北大任教。
这对当时的张益唐来说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但是他却亲手把这最后一盘炭给撒了。
仿佛在争一口气,他拒绝了丁石孙校长的好意,连最后能在数学界立足的机会也失去。

图:赛百味
在这之后日子里,为了生活,他在多个地方打过零工。
四处漂泊,居无定所,有一段时间还只能睡在汽车里。
直到朋友得知他的困境,邀请他到自己开的赛百味连锁餐厅帮忙,他这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。
在餐厅里,他送过外卖、端过盘子、做过收银员、也当过会计。
平时就住在朋友餐厅的地下室,而他也觉得这还过得去。

不混学术圈,并不代表就不搞学术。
在这些艰苦的日子里,张益唐也从未放弃,依然靠着研究数学来填补强烈的求知欲。
1999年,是张益唐毕业后的第八年,那年他也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。

图:唐朴祁与张益唐
那时在英特尔工作的校友唐朴祁,遇到了一个网络设计上的难题。
然而,张益唐竟只用了7天,就帮他完美地解决,两人后来还就此申请了专利。
这件事也让唐朴祁惊觉,原来那个已离开学术界七年的张益唐,数学实力依然实力非凡,并决心帮他走出困境。
在北大校友唐朴祁和葛力明的引荐下,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临时讲师一职。

虽说是稳定工作(比起服务员),但是相比同样是北大出身的校友,张益唐依然是混得最差的一位。
临时讲师,不但没有编制,还是上一节课算一节课工资的那种。
后来熬了几年,张益唐也从临时讲师变成正式讲师。
但是讲师并不算学者,他依然不被学术圈子接纳。

不过,张益唐对此却非常满意,并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
毕竟这样的环境,比之前的工作适合研究数学多了。
张益唐这讲师,一当就是14年。
转眼间,当初那个踌躇满志的青年,也年近60。
只是,那时他还是位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,编制外,只发表过两篇论文。

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曾说,数学比起其他科学来说,更像是“年轻人的游戏”,没有哪一个重大成就,是50岁之后提出的。
然而,张益唐却在58岁的高龄,打破了这个“年轻人游戏”的规则。
...
2013年4月17日,张益唐在《数学年刊》投的一篇稿子,直接让这位扫地老僧,一文成名。
张益唐的论文题目为《素数间的有界距离》,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形式,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。

素数,我们又称质数,是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字,如2、3、5、7、11...
而孪生素数则指两个差为2的素数对,如(3,5)、(5,7)、(11,13)、(17,19)等都为孪生素数。
孪生素数对和素数一样,越到后面也就越稀少。
目前发现的最大孪生素数对是:2003663613X2^195000-1和2003663613X2^195000+1。

孪生素数猜想,就是猜想这样的孪生素数有无穷对。
但是自这个猜想提出以来,都没有人知道如何证明。
现在整个数学界,需要的就是一个证明。
而这个证明的大门,正是由张益唐,这位名不见经传的“地下”数学家撬开。

图:部分孪生素数
张益唐的《素数间的有间距离》的论文,奇迹般地证明了存在无数多对素数对(p,q),每对素数之差,不超过7千万。
虽然7千万这个数字还很大,但张益唐实现了“从无限到有限”的突破。

许多人猜测,继续依照张益唐的方法,将7千万缩短到2,或许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。
美国数学家多利安·戈德菲尔( Dorian Goldfeld)也评价道,从7000万到2的距离(还未证明),相比于从无限到7000万的距离(张益唐成果),是微不足道的。

有人把张益唐的作用比喻为,将大海捞针的力气活,缩短到变成水塘里捞针。
而他给出的方法还可以将水塘捞针变成游泳池捞针,再到浴缸捞针、水桶捞针、水杯捞针,最后到这根针被捞出来。
截止2014年2月,张益唐的千万已经被缩小到246。

图:陶哲轩等数学家已将其中的 7,000 万这一素数间隔 “压缩” 到了 246
《数学年刊》是出了名的严格,几乎所有论文都要1到2年的审核时间。
但张益唐的这篇论文,只要3个星期就被该期刊采纳,创下了一个新纪录。
虽说张益唐完全是学术圈外人士,但是论文一发表,他也一夜之间成为数学传奇。

面对突降的荣誉,张益唐表现得非常淡定,只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:“你最近留意一下媒体和报纸,也许会看到我的名字。”
而妻子的回答是:“你喝多了把?又胡说什么?”

现在张益唐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大学讲师,跻身进去世界重量级数学家的行列。
就凭着一篇论文,各种奖项和荣誉,纷至沓来。
罗夫肖克数学奖、麦克阿瑟天才奖,上年年末再获“求是杰出科学家奖”。

不过成名后,他还是和过去一样淡定。
“我的心很平静。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,我喜欢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”。
一切归于平静后,这位数学界的扫地僧,将继续拿起扫帚,向未知领域进发。
284 条评论
文章来的有点晚
成功总是青睐坚持的人,三十年的老鸡汤,才叫美味。
国内是不是更浮躁,所以他不愿意回来。不过看文中,他交际圈也都是华人。
到底是留在美国好还是回国好?
厉害了,,想到同被导师坑的自己,看我这文章,心里马上就有了动力
张益唐不回北大任教很可能也有敏感的原因。因为他是在敏感年份拿特殊的政治避难出去的,同时还是一些海外组织的成员。得亏他做出这么大成就,现在回国不会有任何问题了。民族主义分子王小东不可能不知道这点。